京都, Uhei Bundaiken, Hoei 7, 年的老虎年 (1710年)。
大地图,尺寸为118 x 144 厘米,木刻并印刷在拼接的日本纸上。
上部白色边缘处有用红色墨水书写的中文手写体说明,一些极小的虫蛀孔已进行修复。原装蓝色纸质封面,稍微有些磨损。折叠并保存在现代蓝色布料保护箱中。保存状态非常好。
这是一幅华丽且罕见的日本佛教世界地图,于1710年在京都出版,展示了18世纪初日本的地理和制图知识的进展情况。
这是第一幅显示世界的日本印刷地图,包括欧洲、非洲和美洲,依据佛教的宇宙观模型,它成为之后直至19世纪末在日本所有印刷的佛教世界地图的模范。
这张地图具有革命性,因为它是亚洲第一张印刷地图,将详细的西方地理信息与传统的佛教宇宙观结合在一起。
这张地图的作者是京都著名的佛教僧侣Zuda Rokashi (1654-1728)。
他为当时封闭的日本提供了一种“看到更广阔世界方式,但易于理解……他所提供的印度和亚洲地区的大量地名在西方地图上非常罕见。”(M. Nanba)
地图以印度佛教宇宙学的神话中心 Jambu-dvipa 为中心,更具体地说位于螺旋形表现出来的 Anavatapta 湖,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,这个湖是传说中玛雅王后怀有佛陀的地方。
欧洲在地图的左上角呈现为一串岛屿,其中一个小岛屿帝国很可能代表英格兰、苏格兰和爱尔兰。
一条地峡将中国连接到东方的一个未命名大陆,这可能是美洲的代表。这张地图之前,美洲从未出现在日本地图上。
南美洲以右下角的另一个岛屿形式出现。
日本呈现为地图右上角的一系列岛屿
文本包含佛教经文、中国故事、文学经典的列表……Rokashi Hotan 在图像左上角的横幅上列出了他用来绘制这张地图的102个文本。
Rokashi Hotan 是按宗教重要性而非距离来确定各国的面积。因此,作为佛陀诞生地的印度,占据了他地图的中心。
“展示了佛教教义与西方地理知识的融合。地图的基本轮廓是从佛教原型 Gotenjiku Zu(五天竺图)复制而来的,其特征是盾形的 Jambu-dvipa 大陆。按照佛教宇宙观,Jambu-dvipa 是可居住的世界。在这个例子中,可以在中央看到神圣的 Anavatapta 湖,四条河流以漩涡模式从湖中流出。Jambu-dvipa 可以在地形上与印度半岛等同,Anavatapta 湖象征着喜马拉雅山脉的玛纳萨罗瓦湖,四条河流代表恒河、阿姆河、印度河和塔里木河。为了保留传统的佛教轮廓,同时纳入西方地理的新知识,欧洲和美洲国家被显示为 Jambu-dvipa 周围的小岛。尽管理念不一致,地图仍然成为最受欢迎和广泛传播的地图之一,并作为后来所有佛教地图的模型。”(O. Jones, 中国与日本地图,英国图书馆)。
这张地图会成为直到19世纪在日本印刷的所有佛教世界地图的模型。
这是一幅1710年出版的非常漂亮的世界地图,非常罕见,是日本印刷的最重要的地图之一,保存状况良好。
参考:Yamashita,《江户时期的日本地图》,第 33 页,第 1 号;Nanba,《日本古地图》,第13页,图版8;K. Unno,《日本制图》,1994年,346-477;Cortazzi,《黄金岛》,第38页;Beans Coll. n°1710.1;Kerlen 44。